科研成果
学科平台
科研成果

​我校心理学院郑柯君老师在心理学TOP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

发表时间:2025-03-10 21:49   作者:心理学院   浏览次数:

近日,我校心理学院郑柯君老师在心理学领域中科院一区TOP期刊《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》在线发表题为“Comorbidity of reading and ma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a Chinese sample”的研究论文。在我国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,该论文聚焦我国儿童阅读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困难及其共病性,揭示了中国儿童阅读与数学学习困难的共病机制。


【图1】


阅读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困难是学习困难中常见的两种类型。近年研究显示,二者之间存在高共病率(11%-70%),甚至在已经表现出某种学习困难的儿童中,发展出共病的风险会增至4-5倍。然而,关于阅读与数学学习困难的共病机制仍有待探讨。该研究测量了1517名二至三年级儿童,筛选出71名阅读学习困难儿童、76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、75名阅读与数学学习困难共病儿童、87名一般儿童,随后采用16项认知任务(图2),系统考察了阅读学习困难、数学学习困难及二者共病的机制特征。

【图2】

研究发现

1. 阅读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特征

伴随阅读学习困难的儿童(阅读学习困难组及共病组)在以下认知任务中存在缺陷:计算广度和阅读广度任务、三段式推理与类比推理任务、注意划消任务、one-back任务、音素删除任务、颜色快速命名任务、同形语素判断任务以及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。

2. 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特征

伴随数学学习困难的儿童(数学学习困难组及共病组)在以下认知任务中存在缺陷:计算广度任务、三段式推理与图形序列推理任务、注意划消任务、one-back任务、音素删除任务、同形语素判断任务、符号与非符号数量比较任务以及心理数字线任务。

3. 共病儿童的认知模式支持多缺陷模型假设

共病组儿童的认知特征呈现出复杂模式,支持多缺陷模型假设(multi-deficit model)。其认知特征表现为语言特异性缺陷(音素删除)与数学特异性缺陷(符号与非符号数量比较)的叠加,同时伴随其他一般认知因素(如计算广度、三段论推理)的叠加效应(additivity)。在图形序列推理、数字大小比较Stroop及符号数量比较任务中,阅读学习困难与数学学习困难的交互作用显著,表现出削弱效应(under-additivity)。

4. 共病的早期预测因子

在控制了所有认知变量后,语音意识与非符号数量比较能力是预测共病组的独特指标。

【表1】

这些发现对教育干预具有重要启示。在帮助阅读学习困难和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时,应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体系针对性改善上述认知缺陷,尤其需加强归纳推理、执行功能及符号数量加工等认知能力的训练。同时,在预防阅读和数学学习困难共病的形成和发展中,应尽早关注语音意识与非符号数量加工等风险因素。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柯君老师为第一作者,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张丽教授为通讯作者,贵州师范大学2024级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游康政、中央财经大学2019级心理学硕士张雪静为共同作者。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[31871120]、[31470996]支持。

文章全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lindif.2025.102665

文章信息:Zheng, K., You, K., Zhang, X., & Zhang, L. (2025). Comorbidity of reading and ma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a Chinese sample.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 120, 102665.